用智慧升级“中国制造”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15-12-26 02:31:00 浏览:1441
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要不断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服务能力,用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12月5日,京东集团CEO刘强东在“2015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直言,“中国再不把保护知识产权放到首位的话,经济永远不可能好起来的”。而在此前,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也曾表示,专利保护问题将是格力未来三到五年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而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必然也是知识产权的强国。对此,《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强化知识产权运用。
数据显示,目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其中制造业企业占56家。从1990年占全球3%左右到现在的五分之一强,从产值上看,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
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虽然在少数科技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整体上仍属于技术引进国和模仿国,转型升级的任务紧迫而艰巨。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模式,掀起了广东乃至全国制造业发展的大潮,但也让许多制造业企业长期蜗居在国际生产链的中低端甚至末端。没有内在的核心专利,自然锻造不出国际知名品牌,也留不住国内的中高端购买力。
知识产权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甚至可以说,没有知识产权,就没有未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换挡升级的中高速增长时期,制造业也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经济向全球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升级。这种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让“中国制造”,从“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
仍然以日本为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企业也曾是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被诉重点。几十年来,日本逐步实现了从“贸易立国”到“技术立国”,再到“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升级,实现了从制造业的底端向高端的嬗变。
知识产权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越多的公司就越先破产”。这是因为,企业往往需要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研发,才能产生一些创新成果。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创新成果很容易被模仿、抄袭和仿造,继而使企业的收益受损并影响竞争力,长此以往,甚至会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2008年又正式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首次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与管理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去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强调要实行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用智慧升级“中国制造”。据统计,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正是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激励下,“中国制造”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企业。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还是“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利器。我们看到,那些在“走出去”中大展身手的中国企业,无不是知识产权战略的坚定实践者。在这方面,华为公司可谓典范。华为不仅在核心领域不断积累自身知识产权,进行全球专利布局,而且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学习、遵守和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以3442件的申请数超越日本松下公司,成为了2014年的最大申请人。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平和拥有量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还要不断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的公共服务能力,用智慧擦亮“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
43类
大粥门
查看详情 -
20类
宝瑞鸟 PEREOVO
查看详情 -
16类
柔月
查看详情 -
33类
醉无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