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商标纠纷源于苹果本身失误
来源:尚标知识产权 发布时间:2012-03-05 06:42:00 浏览:2481
苹果围绕iPad商标权与唯冠的纷争,某种程度上是苹果对中国市场一贯不重视的结果
高飞
商标权的归属是一个显而易见的法律问题。但是此次发生在唯冠与苹果之间的iPad商标纠纷,从一开始,很多舆论观点就不是从法律角度开始的。业界普遍把商业议题和道德议题作为话题的切入点。以至于到最后,唯冠是不是真的合理合法地拥有商标,苹果是不是处于侵权的界限,反而成了不被关心的次要问题。
道德难以取代法律
苹果的舆论优势来自于国内对其创新力的一致认可。
这一思考,自乔布斯去世后达到高点——苹果式的创新和中国式的山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冠一方虽然掌握商标的主动权,但是背后并无产品,和苹果的创新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一个法律议题,开始是走向商业议题,最后则滑向道德议题。根据道德派的观点,唯冠一方已经在道德法庭上被宣判为一个无耻混蛋,是所谓典型的空手套白狼,理应人人喊打,并已终审,不得申诉。
但是如果将事件切换到当年另外一个相似的场景,故事结局则大不相同。
2005年,谷歌(微博)刚刚进入中国,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当时,谷歌手中并不掌握重要的google.com.cn域名,这个域名已经被国内企业抢先注册。尽管从道义上,国内企业不太可能比谷歌提前想到google这个名词,但是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最后谷歌斥一笔巨资,才换回.cn域名的使用。那一年,无论是国内抢注方的行为和谷歌的赎买行为,并未引起任何商业和道德上的争议,舆论感叹的更多是域名抢注“真赚钱”。
几年之后,事件主角已从苹果换为谷歌的今天,舆论反应却天翻地覆。对此笔者只能认为是,苹果的品牌在中国太过深入人心,一个法律议题,掺杂了太多的情感因素。
也因此,我们需将道德的归道德,法律的归法律。实际上,唯冠所做的,不过是在法律框架内的合理选择。一家濒临破产的公司,没有理由不利用自己最后一点资产,博得最大程度的兑现,毕竟它背后站着一排债权人。
苹果的失误
这次商标纠纷的本质,完全源于苹果本身的失误。
苹果本是一家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公司,无论在原型机的保密,还是在专利与商标的处理上——苹果核心产品iPhone的商标之前也不在苹果手中,而是归思科所有,应该说这个商标的转让难度更大,代价更高,但最后苹果完美地拿到了商标授权。
从苹果在美国的一贯表现可以推断,如果苹果真的重视iPad在中国的商标问题,苹果有一百个理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与此相反,在与中国台湾的唯冠签订商标转让合同时,苹果并没有完全、仔细地确认,商标的转让是否包含了iPad商标在中国大陆地区的使用。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则直接反映出苹果对中国市场一贯的不重视态度,缓慢而迟钝。
事实上,苹果对中国市场的不重视已是业内共识。从已经过世的乔布斯从未到访中国,到苹果所有明星产品都未将中国定为首发市场——甚至不是第二个、第三个。这都表明,虽然中国拥有全球对苹果产品最饥渴的消费者,但中国对苹果最重要的价值,是富士康made in China的质量与产能保证,而非made for China的重大市场机遇。
考虑到除富士康代工外,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如此之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中国市场在推动苹果在中国的发展。而不是苹果在推动它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在刚刚进行的苹果2012第一财季的财报电话会议上,接替乔布斯上台的库克表示,中国市场对iPhone 4S的需求“远远超出预期”,其潜台词相当清楚,即“我们真没有那么重视这个市场”。
如此来看,商标权的归属对苹果其实是一个次要问题。更重要的是,面对如此巨大和饥渴的中国市场,苹果究竟应以何种态度来重新定位。
或许,让苹果这样的公司made for China还太难。但是,库克应该意识到,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工厂,更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市场。下一个i系列产品,无论它是iTv,还是iCar,或者iHouse,相信苹果会将总部的法律水准复制到全球市场,特别是中国。
(作者为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ZDNet中文版总编辑)
文章标签: 苹果
-
43类
大粥门
查看详情 -
20类
宝瑞鸟 PEREOVO
查看详情 -
16类
柔月
查看详情 -
33类
醉无忌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