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取消专利论文 助力青少年科研回归童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9-03-26 02:50:00 浏览:2880
按照“阳光高考”的程序要求,每年3月底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将公布招生简章。这几天,已经有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十几所大学陆续公布了自主招生政策。
报名门槛提高是鲜明的特点,比如原来学科竞赛省级二等奖就可以报名,除个别学校,其他都提高到一等奖。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不得以论文和专利作为申请材料。对于全国性的科技竞赛,也要求一等奖,而集体获奖则要求必须是第一成员。
例如,武汉大学在自主招生简章上规定,考生不得以论文和专利作为申请材料,报考的材料必须有证可查,所有申请材料须经学籍中学网站和班级详细地公示。
中国政法大学也在报名条件中规定,不以论文、专利作为审核依据,但是对于学生提交的论文、专利等,会进行核实审查判定是否属于原创。
这些高校明确,此条规定的依据是2019年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提出了“十严格”,涉及招生政策、招生程序、加强监管等招生流程的各个方面,目的是进一步增强高校选才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十严格”第一条就是严格报名资格条件,高校不得简单以论文、专利、中介机构举办的竞赛(活动)等作为报考条件和初审通过依据。
2018年之前,全国90所具备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约一半认可考生提供的发明专利、论文出版等材料。这催生了各种形式的造假,购买专利署名,也有培训机构声称可帮助考生花钱买论文和奖项。
曾有媒体记者在中国知网上选取了9名高中生发表的论文,通过对比发现,这些文章有抄袭嫌疑,有的是直接照抄,有的将多篇论文拼接在一起;还有通过联合署名,把自己包装成第一作者。
2018年,河南几位考生被曝出论文抄袭,其中有考生将抄袭的论文作为自主招生申请材料提交给了北京师范大学,并通过了初审。
当然,仅借一篇论文或者某个专利只能作为敲门砖,没有较高的高考分数和学科能力很难通过自主招生的其他环节。但这些造假行为的后果是严重的:滋生腐败、破坏社会公平、损害高校形象等,此外就是对青少年和各种竞赛特别是科技竞赛传递负向信号。
记者连续多年观察北京市的各类以中小学生为主的青少年科技赛,“高”“精”“富”的现象持续上涨。“高”是指高科技产品增多,“精”是指参赛项目涉及技术研发新领域甚至是前沿领域的增多,“富”是指项目完成花费较高。
在各种比赛的获奖作品中,单看题目就让很多人咋舌,因为涉及生物医药、地球与空间科学、新材料、人工智能、工程学、环境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很多专有名词,不是本领域的研究人员不可能理解,有些甚至是国家实验室拥有的设备和科研能力才能做出来的。
不可否认,如今的孩子,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们从小接触各类新知识新应用,教育部门和学校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再加上北京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父母的职业背景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中小学生的科技竞赛项目能够涉及一些高精尖或者非常精深的社科文史专业本不稀奇。不正常的是这些项目里过多地掺杂了家长的影子:创意、资源设备、实施过程、科研细节……
其实,回溯若干年前,中小学课外参赛作品的大多是植物观察作业、小发明、小制作等,让成年人一看就知道是孩子们能够独立或者半独立完成的。信息时代,知识传播途径、社会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创新创业教育也从高校延伸到了中学,中小学课外成果水平如果没有水涨船高才是反常,只是家长不应过多地参与,甚至是主导代笔购买,目的也从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鼓励优秀人才涌现,变成了以获奖拿证书为唯一目标。
当这种“水平”上升成了一种“军备竞赛”,造假就会悄悄地发生。想想,一个学业繁重的中学生,还要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不是让那些为了论文掉头发彻夜在实验室盯着仪器的研究生们汗颜吗?只有那些源于个人兴趣、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进而自觉地发现和创新,才能真的让人服气。以童真的眼神发现问题,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解决问题,是少年才俊脱颖而出的正道。
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商标转让,知识产权服务,就找尚标 http://www.86sb.com
-
43类
大粥门
查看详情 -
20类
宝瑞鸟 PEREOVO
查看详情 -
16类
柔月
查看详情 -
33类
醉无忌
查看详情